【正能量】父親兩度中風孝順仔辭職照顧 運動治療師慶幸DSE選對科學以致用
發布時間: 2023/07/06 11:04
不少人對運動治療不甚了了,以為只關運動員事,也有將之與物理治療混淆。作為香港首屆運動治療課程畢業的運動治療師陳嘉偉,為我們揭開這初起專業究竟是乜東東,他更曾以自己所學,為父親安然過渡二次中風的復康關鍵期。
在沙田屋邨長大,陳嘉偉(Seth)上有兩個姐姐,雖為老么,但比同齡的人思想成熟。DSE成績夠入大學門檻,但他深明揀科需有興趣,從運動與電影之中抉擇,結果選了前者。
適逢2012年,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(THEi)首次推出運動及康樂管理(榮譽)社會科學學士課程,運動治療是其中一個專修範疇,Seth興趣滿滿,並順利入讀。
4年課程頭兩年主要讀3大重點:運動管理、教練學及運動治療,最後兩年要選修專項。「我在運動治療方面的成績較好,最重要是我覺得實用,醫學重邏輯,算是開正我嗰瓣。」他說讀醫療相關的課程一定辛苦,要牢記大量資料,但能以興趣行先,自然會用心鑽研,幾艱難都會把它克服。
讀運動治療實習時數需要250小時,70小時在運動賽事及活動,其餘180小時需要診所完成。這類走出診所實習,讓他有機會接觸病人、運動賽事的運動員。「課程中也包括Clinical modules,學校裏有個診所,邀請身邊的朋友作『治療對象』,我們從中學習及感受替人治療,藉此學以致用,不斷累積經驗。」
父親中風作看護
Seth慶幸選讀了運動治療,在父親二次中風時幫了大忙。其父在9年前第一次中風,本恢復得不錯七七八八,醫生當時都忠告家人,避免再次中風,危險性會大得多。不幸中之大幸,是父親第二次中風能及早發現,迅速送他到急症室。
Seth當時在香港欖球總會工作已兩年,有感要學的都差不多,要為自己的事業路向計劃。加上家中只有他有醫學背景,聘用的外傭未上任,於是直接辭職陪伴爸爸養病。「日日要陪伴他左右,因他在家步行至洗手間都有困難,一邊做爸爸看護一邊上網尋找工作機遇。」
父親出院後情況已穩定,不過其父體重達200多磅,要他步行和活動都不太自如,Seth教他做伸展和按摩,加上物理治療師幫助,使用合適的醫療儀器助復康,病情大有進展。
角色易與物理治療混淆
一般人難分運動治療與物理治療,Seth坦言兩者內容實在相似,直至現在運動治療師到球場協助,都誤被喚作Physio(物理治療師)。「當能被人正確認知是運動治療師,我會特別感到開心。有時候被叫錯時,我都會向對方即時作修正,並趁機會宣傳運動治療是甚麼一回事。」
他解說運動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的學習基礎是相同,同樣要修讀解剖學、運動心理學、創傷評估。物理治療兼要學習兒科、老人科以及內科等,如糖尿病、尿酸、中風及柏金遜症等都要涉獵,醫生診斷完畢,有需要時交由物理治療師跟進。
運動治療顧名思義是專攻運動方面,更多聚焦在運動分析、運動急救、運動創傷管理,以及力量及體適能訓練,主要為球隊及運動員工作。「如一個運動員受了傷,醫生很難叫他休息3個星期,因運動員花很多血與汗和時間去追成績,一休息停下來,身體狀態會下降,運動治療師的責任在於,一要分析運動員受傷原因;二運動員哪些地方(部位)需要休息,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受訓,有時候往往需要Modify訓練方案,把狀態保持。」
一般大眾分不清,哪何時去找運動治療師呢?「在香港,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治療師會一同工作,簡單而言在運動賽事中,或剛因運動受傷需要檢查分析,兩個都可搵。賽事中的急性創傷及慢性創傷,是由物理治療師負責;想有一個深化的復康,在預防再次受傷上,會用運動方法去修正,便交由運動治療師操刀。因此兩者是分不同階段去肩負。」
當機立斷停賽救人
由畢業至今七個年頭,他說難忘事總是發生在病人身上。Seth記得有一次,在本地欖球聯賽的準決賽中,在輕微分差落後時有一位球員倒地不起,Seth便快出去為傷者檢查,球賽亦因而暫停。雖然傷者仍然清醒,但因為傷及頸椎及有腦震盪的懷疑,Seth 便全程趴在地上以特定手法為他固定頸部及頭部,等待救護車的到達作無縫交接,確保了傷者的性命安全不作進一步惡化。因當時的賽制並不獲這件事補時,Seth的隊伍亦因此喪失了追分勝出的機會。
「對這決定並無後悔,因為職業道德及專業判斷告訴我必須這樣做。而那位球員最後在醫院中亦診斷出有頸椎移位,所幸當時是沒有因為倉促離場讓賽事繼續,導致傷勢進一步惡化。」
抽絲剝繭找病源
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是一名病人被自己的電單車壓到,經過醫院看症及照X光後,沒大礙便出院。出院後病人感到走路時仍痛楚向Seth求醫。Seth以手法接觸及按摩患者小腿時有種奇怪感覺,加上有腫脹的程度並不合理,經驗告訴他覺得有機會是腓骨斷裂,建議患者再詳細照一次X光,結果如Seth所想確是腓骨折斷。
他強調運動治療不會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會千方百計找出患者的病源,簡單如「拗柴」、滑倒,往往並非單一事件,是當事人可能已有潛在的身體問題或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導致,運動治療師必須逐步疏解。「我們常遇上未斷尾病症、奇難雜症、執手尾更是常事,不斷去追蹤疾病的蛛絲馬迹,是工作日常。」
記者:周美好